Pteris dispar Kuntze in Bot. Zeitung(Berlin)6: 539. 1848.
根状茎短,横卧或斜升,先端被鳞片;鳞片线状披针形,栗色,无棕色狭边。叶长 40~50cm,近生或簇生,近二型;叶柄长 10~20cm,栗色,光滑无毛,有光泽,顶端不分为三枝;叶片长圆披针形,长15~30cm,宽 6~10cm,一回羽状 - 羽片深羽裂,或羽片为不对称的二回深羽裂,即羽轴上侧无裂片或先端有 1~2 个裂片,下侧显著宽大并为规则的羽状深裂,基部羽片不分叉;侧生羽片 4~5 对,大多对生或近对生,斜向上,有短柄或无柄,三角状披针形,通常长5~8cm,基部宽 2.5~4cm,先端长尾状,不分叉,不对称羽裂的羽片主脉上侧只有一条宽 3~5mm 的阔翅, 下侧裂片深羽裂几达羽轴,自先端向基部,裂片逐渐变长,羽片基部最宽,下侧楔形;下部 1~3 对羽片的基部下侧有时有 1 个不对称深羽裂的特大裂片;裂片3~6 个,斜展,条形,长 1~3cm,宽 3~8mm,不育边缘有尖锯齿,能育边缘全缘;叶脉分离,无假脉;裂片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,侧脉斜向上,1~2 次分叉,小脉先端伸达叶缘,在不育部分伸达锯齿顶部;叶片草质,干后暗绿色,无毛;羽轴禾秆色,无毛,近轴面纵沟旁有很短的啮蚀状齿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及羽轴上侧叶翅的边缘,顶部不育,线形。
产地:七娘山(张寿洲等 1972)、南澳、三洲田(深圳队 674)、梧桐山、内伶仃岛(张寿洲等 3746)。生于山地林下路边,海拔 100~600m。
分布:长江以南地区。越南、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。可供药用,有清热之效,常与半边旗混用。